7月17日晚,由重庆师范大学、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共青团重庆市委联合举办的“新时代长征路上的青春”(第四季)主题艺术思政课在中国工农红军重庆綦江石壕长征红军学校正式开讲。綦江区委书记尹国喜出席并致辞,重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艳讲话聚美策略,共青团重庆市委书记龙东阁宣布开课。共青团重庆市委副书记张珂,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志军,綦江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任骏,綦江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蔡鹏出席。本次课程仪式由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黄永宜主持。
\n课程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脉络,分为“长征路”“新时代”“正青春”三个篇章,学校师生与当地父老乡亲同台互动展演,通过讲、诵、展、演等形式,将历史元素、艺术元素融入课程内容,打造了一堂沉浸式、体验式、演绎式的特色思政课堂,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追溯过往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共同展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n“盘古开天兮地生人烟,不周山倾兮女娲补天……”伴随着悠扬的吟唱,一级演员、朗诵艺术家齐克建,著名诗人、一级编导段晴与学生共同朗诵《为了天下人的团圆》,拉开艺术思政课的序幕。
\n课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曹伯炎、曹巍采用传统陕北说书艺术形式,融合说唱、唱白交替的表现手法,带来陕北说书《贺寿》,生动讲述了1945年毛主席在枣园为24位老汉贺寿的故事,让听众在浓郁陕北风情中感受情节张力;《铁将军王良》采用故事讲述的形式,结合人物对话与场景渲染,再现1930年王良师长在第一次反“围剿”中活捉张辉瓒的英勇事迹,展现了革命先辈的风采与功绩,让革命的薪火代代相传;重庆师范大学2003级校友、全国道德模范何巧讲述了作为基层民警为聋哑人服务的经历,唱响一首别样的《我是国旗上的一颗星》,手语实时翻译为无声的世界串联起爱的交响曲。
\n綦江区委书记尹国喜在致辞中表示,艺术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新时代长征路上的青春”(第四季)主题艺术思政课是重庆师范大学与綦江连续四年打造的艺术思政精品课程,教学模式持续创新,社会实践持续深入,品牌效益持续彰显,现已成为校地协同合作、具有辨识度、影响力的“红岩思政”育人品牌。希望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依托綦江红色文化资源,持续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n重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艳在讲话中表示,本次艺术思政课是一堂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是一堂老中青幼代际共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思政课,也是一场艺术与思政碰撞的青春课堂。不仅探索出了校地共建共享的“艺术+思政+实践”思政育人品牌,也成为了綦江红色文化高地建设的闪亮名片。未来,学校将以深化校地合作为纽带,让红色基因在校园落地生根,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n课程总导演段晴说,本次艺术思政课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将抗战烽火岁月、红军长征故事转化为青年可感知、可共情的鲜活场景,引导青年将红色精神融入血脉,在乡村振兴、基层服务等领域践行使命担当,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n据悉,重庆师范大学立足“大思政”工作格局,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融合“美育+思政+实践”理念,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思政课程。其中,“新时代长征路上的青春”主题艺术思政课,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年。这既是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创新举措,也是在学校立体式大思政格局下聚力培塑的精品思政课程,将艺术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让历史知识“立”起来,让创新理论“活”起来,让思政课堂“融”起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历史使命。
\n据介绍,今年,重庆师范大学共组建了386支实践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其中,19支校院重点团队、近300名师生来到綦江,深入各村镇、社区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实践团成员们走村入户、访企问农,用心倾听民情民意,深入开展调研采风;用专业学科优势助力乡村建设,用实干担当回应百姓期待;让思政小课堂走进田间地头、乡村院坝,宣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在此过程中,学校团委、石壕镇政府联合把采集的素材、故事和感悟收获演绎成一堂堂新时代长征路上的思政课。
\n本次活动由重庆师范大学、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共青团重庆市委主办,重庆师范大学团委、共青团重庆市綦江区委、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党委、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重庆师范大学)承办。
\n原标题:“新时代长征路上的青春”(第四季)主题艺术思政课在重庆綦江开讲聚美策略
熊猫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