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今年以来,广州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党建引领业务双融双促,全力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推动公共就业服务资源下沉、关口前移,在智慧赋能、深度服务上实现新突破盈富优配,一幅覆盖全域、贯通全程的就业服务网络画卷正在羊城大地徐徐展开。
“圈”的覆盖与“服务”的可达
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核心在于“圈”的覆盖与“服务”的可达。广州通过科学规划布局、整合资源力量、健全工作机制,在服务网络的广度、密度和深度上取得了扎实的新进展。
一是“全域覆盖”的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广州以街道(镇)、社区(村)为核心节点,并向商场、银行、交通枢纽、园区、城中村、工会、民政救助站等延伸,打造各类特色服务驿站,形成多样化站点集群服务平台。通过新建、改造、共建等多种方式,优化实体站点布局,让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更可感、可及。目前,全市已建成覆盖所有街镇的就业驿站356个,建成120个高质量就业社区村、105所院校就业创业e站,30个零工市场(服务站点)。
二是“多元协同”的服务力量有效整合。广州通过统筹整合政府、社会和企业等资源,以街镇就业服务平台为依托,组建一支以街镇就业服务专员、就业驿站工作人员、职业(创业)指导师和社工师等为主的专业化就业服务队伍,如荔湾区的“绿马甲”、海珠区的“就业携行”等。服务队伍通过摸清辖区就业服务需求,根据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不同提供分级分类服务。为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求职登记、岗位推介、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就业援助等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用工需求登记、线上线下公益招聘会等服务,持续强化供需匹配,让劳动者“好就业,就好业”,让用人单位“好找人,找好人”。
三是“规范统一”的服务标准逐步健全。先后出台广州就业驿站、公共就业服务综合体建设指引,统一核心服务事项、业务流程、场所标识和管理规范,着力提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标准化、多元化、智能化服务水平。明确就业驿站工作效果评估办法和标准,在全市开展评优评星工作,对就业服务平台运营成效实施动态管理盈富优配,确保无论市民走到哪个站点,都能享受到同等质量、规范可靠的基本就业服务。
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
“圈”建得好,关键看服务是否精准高效、群众是否满意认可。广州“15分钟就业服务圈”紧扣供需两端需求,推动服务模式从“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转变,成效显著,获得感持续提升。
一是“家门口”的服务便捷性不断提高。通过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在街(镇)、社区(村)周边即可轻松办理大部分就业(创业)相关业务。求职者可以就近获取招聘信息、提交简历、参加小型面试会;创业者可以就近咨询政策、申请补贴;企业可以就近发布岗位、寻找人才。这种“近在咫尺”的便利,有效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在服务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异地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的方面成效明显,自2024年以来,就业驿站、零工市场等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共服务260余万人,群众满意度调查均在90%以上。
二是“个性化”的帮扶精准度大幅增强。依托贴近群众的优势,基层服务站点通过“大数据+铁脚板”对辖区内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实施专业化和精细化的“13311”就业跟踪帮扶服务,为重点群体实现就业开“绿灯”。2025年9月,黄女士专程向天河南街就业驿站赠送绣有“助力就业解民忧,心系民生办实事”的锦旗,感谢驿站为其提供的精准就业帮扶服务。2024年以来,广州就业驿站等就业平台收到锦旗、感谢信等200余次。
三是“即时快享”的政策兑现度更加高效。深化“企业服务专员”机制,建立企业用工服务清单,深入企业做好政策宣传解读、招聘需求推介、政策申报代办等服务,帮助企业用好、用实稳岗就业补贴等政策。通过在就业驿站等平台完成个人参保登记、就业社保补贴申领“一窗通办”,设置AI就业服务自助机,广泛推行“免申即享”“扫码即享”等模式,让就业、创业等相关政策红利能够更快、更直接地惠及企业和个人。部分站点开设了“职业指导室”“心理咨询室”盈富优配,帮助求职者缓解焦虑、提升求职技巧,服务的温度和深度显著提升。
“线上圈”与“线下圈”融合发展
广州不断拓展“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内涵与外延,在智慧化建设、新形态服务、可持续发展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是“线上圈”与“线下圈”融合发展取得突破。全市就业驿站等平台已全部入驻省就业一体化信息平台,群众可通过“粤就业”微信小程序或电脑登录“广东公共就业服务云平台”办理就业等业务,实现岗位信息“一键匹配”、政策福利“一键申领”、业务办理“一键直达”。2025年为约100家就业驿站等平台提供AI赋能人力资源服务试点,推进全市就业服务平台智数赋能,让群众随时享受“不打烊”的就业服务。
二是“基本服务+”内涵拓展取得突破。广州大力实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站)、就业驿站、院校就业创业e站、零工市场等基层服务站点,融合嵌入“线上线下多元招聘、突出需求导向的技能培训、精准化就业帮扶、创业服务生态链、劳动权益保障”等5项功能,打造荔湾区金花街站和黄埔区联和街站2个公共就业服务综合体试点,围绕“招、培、就、创、保”5个方面,推动全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构建“一站式”就业服务新生态。
三是“可持续”运营与效能提升取得突破。探索建立长效运营管理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机构合作运营、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等方式,确保站点“建得起”更“转得好”。做好第三方服务机构遴选和管理,选优配强就业驿站等工作人员,从源头抓好服务质效,在全市500个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岗位中安排348个岗位专门用于补充街镇就业驿站、零工市场等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岗,补充基层服务人员力量。加强资金支持,为各区提供政策支持,按每个街镇10万元标准支持各区统筹,用于购买就业服务,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就业服务网点设施运营、服务项目提供,形成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的基层就业服务供给模式。
小圈层构筑大民生,微服务体现大情怀。广州“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建设,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扎实举措,是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有效探索。它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更是一种服务理念的革新,标志着广州公共就业服务实现了从“有”到“优”、从“广覆盖”到“精准送”的重大跃迁。
展望未来,广州将继续深化“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不断丰富服务供给,提升服务品质,努力让每一位奋斗者在羊城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支撑的力量,为广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更多就业服务力量。
南方+记者 洪钰敏
通讯员 穗人社宣盈富优配
熊猫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